临床执业医师招生方案
首页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指导备考经验> 内容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免疫学: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各种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降低或障碍。

二、免疫缺陷病的特征

免疫缺陷病主要特点是易感染,且为反复发作、难治性、迁延不愈和低致病力病原体感染;其次是患者的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都明显增高。

1、易感染

免疫缺陷者的最主要、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表现和后果是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年龄越小的患者,感染频率越高,病情也越重。感染的部位主要是以呼吸道最常见。感染的表现,可为反复的或持续的,急性的或慢性的,两次感染之间无明显间隙。免疫缺陷者的易感性还表现在患者对体内正常微生物苗群以及空气、土壤和水等环境中无致病力或致病力很弱的微生物均易感。

2、多系统受累和症状的多样性

免疫缺陷病具有高度异质性,表现在:不同免疫缺陷病由免疫系统不同组分缺陷引起,因而其症状各异;同样疾病在不同患者中临床表现也不同;免疫系统的某个环节功能缺陷可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因此其症状更是多样。免疫缺陷时可累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粘膜等,并出现相应功能障碍症状。

3、伴发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和变态反应疾病

免疫缺陷患者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和变态反应疾病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T细胞免疫缺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正常同龄人群高100~300倍,以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瘤居多。自身免疫病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约为0.001%~0.01%,而在免疫缺陷者,特别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14%。

4、具有遗传倾向性

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遗传倾向性,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的比例约为1/3,另1/5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在15岁以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中,男性占80%以上。

5、发病年龄

约50%以上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从婴幼儿就开始发病。例如Digeorge综合征(又称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在出生后24~48小时发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X-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又称Bruton病)在出生后6~8个月内发病,患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治疗难度也越大。

第二节 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

一、发生机制

染色体水平:X染色体长臂q21.3-22多基因缺陷

转录水平:B细胞Ig轻链基因重排和表达缺陷(重链基因重排正常)

二、免疫学特点

1、血液或淋巴组织中缺乏B细胞;

2、淋巴结很小,无生发中心,无浆细胞,扁桃体缺如;

3、血清中多种Ig水平很低或无法测定;

4.ABO血型抗体效价低;

5、细胞免疫功能基本正常。

三、临床特点

1、明显的遗传倾向性,只发生于男孩;

2、生后5-6个月反复发生细菌感染;

3、对病毒、真菌有抵抗力。

四、治疗

1、注射抗体;

2、骨髓移植、胸腺移植或干细胞移植

第三节 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

胚胎第三、四咽囊发育障碍→先天胸腺发育不良,伴随甲状旁腺、主动脉弓、唇、耳发育不良

细胞水平:T细胞不能成熟

表现:血中Tcell缺乏,细胞免疫缺陷

症状:易患病毒、真菌感染

第四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一、概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该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T细胞免疫缺陷,继发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患和淋巴腺体病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二、免疫学特点

1、血中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CD4+T细胞/CD8+T细胞<0.5;

2、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

3.NK细胞活力降低;

4、胸腺素生成障碍;

5、体液免疫基本正常,血中抗体可呈阳性。

三、病因和传播方式

 (一)病因

HIV两条相同的单股正链RNA

 (二)传播方式

AIDS为传染性性病,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三,其中以性接触最具重要性。

 (一)性接触

 (二)注射途径

1、输血:约占2.5%病例。HIV感染者的血液、血浆中的游离HIV特别是病毒感染血细胞可使受血者被感染。

2、血制品:约占1%病例。输注带有或感染有HIV的人血清白蛋白、Igs和抗凝血因子等可染上HIV。

3、静脉毒瘾者因共用污染有HIV的针头和注射器而被感染:约占18%病例。

 (三)母婴垂直传播HIV可经胎盘和母乳传递给下一代。

四、HIV感染过程

 (一)急性HIV综合征50%~70%病人在初次感染HIV后3~6周出现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高度病毒血症,HIV广泛播散。1周~3月内出现抗HIV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但HIV仍在淋巴结中持续表达。

 (二)潜伏期

 (1)细胞潜伏期细胞潜伏期是指HIV基因组以非整合状态和不复制状态存在于某些非活化细胞中的现象,是一种静息感染的状态。在临床上的反映是细胞感染了HIV但无抗HIV抗体和病毒血症。这种潜伏与经典的病毒潜伏不同,它是全部病毒基因组均在细胞中但其基因表达受抑制。细胞潜伏期一般数天,其机制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HIV株的DNA甲基化修饰及Tat.Rev.Vpu和Vpr表达不足或缺乏多种因素有关。

 (2)临床潜伏期,潜伏期是指HIV感染后到临床疾病出现前这段时间。临床潜伏期指临床无症状,但HIV仍在宿主体内积极复制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虽无临床症状,但感染过程仍在进行,表现为免疫系统的渐进性衰退,如CD4+T细胞的减少等。

 (三)临床疾病期此期也就是艾滋病发病期,患者表现出典型的艾滋病临床症状如全身性淋巴结肿大、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等。进展为艾滋病后一般2年内死亡。

五、发病机制

1.HIV易感细胞

 (1)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MΦ.NK细胞、巨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神经系统脑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脉络丛、成神经细胞瘤细胞、MΦ、神经节。

 (3)皮肤朗罕细胞、纤维母细胞。

 (4)肠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肠嗜铬细胞等。

 (5)其他心肌细胞、肾小管细胞、滑膜细胞、枯否细胞、肺纤维母细胞等。

2.HIV进入靶细胞的机制CD4+T细胞是HIV攻击的主要靶细胞。病毒外壳膜上的HIVgpl20(一种糖蛋白)能与CD4+TH细胞表面CD4分子的V1区高亲和力地结合,也就是说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

HIV对其他细胞的侵染与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相关,该抗原在HIV侵染的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HIV可经M达淋巴细胞;经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达上皮细胞。中和抗体不能阻断这种传播。

HIV的感染和复制受HIV受体的存在和数目,HIV包膜的结构、构型、电荷、刺突的数目和糖基化程度,细胞蛋白酶,HIV调节基因和辅佐基因Tat.rev.nef.vif.vpu和vpr表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3.HIV破坏CD4+T细胞的机制

 (1)HIV感染CD4+T细胞后在细胞内大量复制,产生许多病毒体聚集在细胞内,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HIVgp120能直接损伤细胞膜,使细胞溶解死亡。另外由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使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受抑制也能引起细胞死亡。

 (3)感染HIV的CD4+T细胞表面表达的gp120分子可与未感染CD4+T细胞上的CD4分子结合,导致感染HIV的CD4+T细胞与未感染CD4+T细胞的细胞膜融合,形成有多个核的巨大细胞(即合胞体),加速细胞死亡。

 (4)HIV抗体和gp120特异的CTL(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HIV感染的靶细胞。感染和未感染的CD4+T细胞均可通过CD4分子与gpl20-抗gpl20复合物相互交叉连接由特异性抗原或超抗原激发,诱导病理性细胞凋亡。

HIVB除引起CD4+T细胞数量下降外,还能抑制T细胞的激活应答能力,使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5)MHC—Ⅱ类分子中HLA—DR和DQ与HIV—1gp120及gp41蛋白质具有结构同源性,通过分子模拟触发自身免疫性破坏。另外可能由于gp120本身是B细胞的超抗原或EB病毒感染造成多克隆B细胞活化,导致B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4.HIV表达的诱导HIV在T细胞、单核细胞和MΦ中的有效复制取决于这些细胞的活化和分化状态。

六、艾滋病的防治

1、一般性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2、疫苗

(1)减毒活疫苗

(2)重组活疫苗

(3)灭活疫苗

(4)亚单位疫苗

3、治疗

 “鸡尾酒”疗法

以上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资料,祝大家考试顺利!

 


距2021年 执业医师综合笔试 考试还有

000

2021/8/20

  • 免费课程

  • 近期直播